10月12日,《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融媒体报道在“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启动。秦楼 摄
编者按:让时间有温度的不是时间本身,而是深藏的力量被唤醒。这是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从封闭保守落后到文明开放自信,十八洞村创造了湘西苗寨千年发展史上的奇迹。更可贵的是,这个奇迹并不是一个村子的“独角戏”,而是一村带百村、携手前行、共创美好的“群像戏”。在“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际,在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路上,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融媒体报道。我们以十八洞村为原点,向着东南西北不同方向出发,深入采访花垣、永顺、保靖、凤凰、吉首等多个村庄,展现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的共富生态,讲述湖南村庄的十年之变。
采编团队在采访现场的头脑风暴。
最后一篇,九九归一。
是为开场白:
十月,良辰美景。红网三十余人的采编团队开赴湘西十八洞村以及附近村寨,“画像”十年巨变,“定格”淳朴笑脸。是为——《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
将故事扩写,还原一个个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生动的人们,他/她们应当被看见,也值得被记录。
为史诗谱曲,歌颂每一个奋斗者、建设者与见证者,让身处四方的人们听见从这里孕育、萌芽、增量的激昂之声。
让精神永恒,以润物细无声之势,化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坚韧纽带……
这段旅程暂告一段落,但故事仍在续写。现在,我们要和你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相识
“发现别致的你”
十八洞和“她的邻居们”,我们来了!
深入乡村采访,对我们这支由“老中青”成员组成的采访团队来说,是家常便饭。
问题难就难在,如何在“家常便饭”中去寻找新意?
在距离十八洞村直线距离20余公里的吉首夯坨村,记者刘璇首先找到了突破口:这个村庄的采访,从一个文艺的故事开始。
熟悉采访对象是基本功,拍摄功夫在“室外”。
年轻女记者的感性思维就是敏锐。
她们这一支采访小分队,在苗乡夯坨村,当了次“星探”:
——“苗家的阿哥,有心上人咯!苗家的阿妹,情花开了!太阳出来,我们去耕耘哟!太阳下山,我们唱情歌哟!……”苗歌会让人心酥,也会让人心醉,在夯坨村,许多奇妙的体验都来自这支湘西深山乐队。
湘西深山乐队的创办者是村里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的加入,让这座一度凋敝的后山村,真正“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主创龙先宏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年轻人。他在外面看过了世界,又把“世界”带回了村里。
刘璇再次以女性的视角观察、分析着这个外表粗犷的苗家汉子,并捕捉到了他别致的地方:脑子里装着非常严密的逻辑和条理,音乐+美食的形式,直播引流的方式,就是他想出来的“新玩法”。
为什么叫“湘西深山乐队”,龙先宏毫不掩饰自己的“动机”:“十八洞村首倡之地,名声在外,让湘西名气更大了。有了这些流量的加持,我们乐队会更快地为外人所知。”
自从去年底回乡后,龙先宏就没闲着,他说还没找到机会去十八洞村转转,就迎来了十八洞村的年轻人上门跟他交流和探讨,这样的碰撞萌发了很多新点子。
这些年,十八洞村的风一直在往外吹,带动了一个又一个村庄的发展。同时,这些村庄也在创新的过程中反哺着十八洞村。
很明显,这些规划不单只为了夯坨村出圈,也为了整个湘西的乡村的旅游而打造。
“我希望能用文学和艺术改变一个村庄。”在采访中,这是龙先宏对刘璇提得最多的一个心愿,也成为刘璇后面报道的题眼。
沉浸式拍摄,灶台也是表达的大舞台。
同样作为女记者,郭薇灿也是通过找对一个人成全了一篇好报道。
“没到国茶村之前,就听说他们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石忠正是个能人。
我就在想,曾经在外当老板,放着城市里安逸的生活不要,快40多岁了又跑回农村创业的他,会是个什么样的人?是满嘴理论、早已熟络商场之道的‘老手’,还是实干家?”这是曾经萦绕在郭薇灿心中的疑问。
直到亲眼见到他,她才发现,此前对他的猜测都不准确。
在她眼里,石忠正,话不多,一张脸晒得黝黑黝黑的,面对镜头时,甚至还有点磕巴。一路上,他带着记者们看村里的七星广场,看茶园、民宿。聊天中,很少说那些具有理论高度的深刻见解,更多的是最直接的大白话。
石忠正说:“我一个农村人,高谈阔论不会,但是我知道活咋干。”他从不把自己看成是具备管理权力的干部,“我是村民的孩子,也是个村民,理应为村民们办事。”
看吧,反差就是新闻点!
相惜
“你的美我懂”
说起来,在十八洞村的“邻居”中,位于凤凰县的竹山村算是远邻——二者直线距离接近一百公里。
但论乡村振兴成效以及影响力,二者可是一对“好兄弟”。2023年6月,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湘西召开,意在总结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和经验。
期间,与会代表前往“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以及竹山村等立足资源禀赋、走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之路、打造出乡村振兴湘西样本的村落考察学习。这让十八洞村和竹山村再次走在一起。
找到两者的共同点,仰仗一位实干家:凤凰旅投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顺心。
在镜头里捕捉精彩,这是采访团队记者李赛凤的工作日常。
作为竹山村旅游开发、运营的代表人物,他的观念之明晰、举措之得当、成效之斐然,让记者杨斌为之点赞。
悄悄地透露,其实在未到竹山前,记者是有“成见”的:一个距离十八洞如此远的乡村,可能是靠网红式炒作,来换取“昙花一现”效果的……
现实却让人折服,一个小细节是:景区摆放的几十个装饰陶罐,景区开发了三年,陶罐摆了三年,至今没有一个破损,也没有一个拿走用于腌咸菜,还擦得光光亮亮的。
“这说明大家对我们的工作支持相当大。”张顺心感慨。
其实,这是他的谦辞。走在村寨的每个角角落落,乡亲们遇到张顺心时发自内心绽放的笑容,几句苗话亲切地问候,让杨斌意识到,张顺心已经走进他们心里。
“又是一个大场面”!
这样能够走进别人内心的人不止一位。不过,这位不是“老杨”(记者杨斌)的采访对象,而是团队伙伴“小杨”(记者杨怡晴)。她采访了距离十八洞村最近的“邻居”——花垣县沙科村。
10月19日,从湘西返回长沙后的第二天下午,杨怡晴接到了一个从湘西打来的电话。来电者是沙科村村民刘正姐,一位年过古稀的湘西苗绣传承人。
老人在电话里对杨怡晴说道:“谢谢你们来宣传我们村,明年我们苗族赶秋节的时候,我邀请你再来我们村子啊。”人人都说苗家人热情好客,这一刻,小杨也感觉到心头一热。
回忆还泛着热度。小杨第一次到沙科村时,村前的千亩梯田已经基本收获完毕,粮仓堆满,田里只剩下稻茬。巧的是,当天正好碰见村民们围着一块水田抓稻花鱼,秋天的肃杀之气骤然间消散了不少。
走在村子里,道路整洁却不见“垃圾围”的身影,家家户户都通上自来水,用上了放心电。许多外出的“候鸟”纷纷选择返回家乡,“让村民们在家门口赚钱”的朴素心愿逐渐成为现实,村里的故事有了更多的创作者和见证者。
相知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达”
春天终会到达。
采访完永顺县高坪乡那丘村后,“再也不要受那样的苦了。”在记者何青的耳边一直环绕。
从初秋的长沙出发,驱车5小时跨越400多公里,只为寻找那丘村的春天。
抵达时已是深夜。那丘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崔建军和村支部书记向忠拉着何青们去拍村里的灯。
眼前那些弯弯绕绕的山路,是明亮的;山窝窝里一闪一闪的,如一颗颗星星散落山间的,是220盏路灯、433个庭院灯,照亮着每一个游子回家的路。
何青感叹:
——是欣喜,60后村民彭英才,那咧开嘴格外清晰的笑容,说起甘甜清冽的莓茶,干净宽敞的卫生室,道路两旁盛开的鲜花,精美富有土家文化的墙画……苦了大半辈子,对现在的生活,他发出“好了一百倍都不止”的感叹。
——是蜕变,70后妇女主任田春红,成为村里的带货主播。打开直播灯,她扎着利落的马尾,穿着土家服饰,脸上未施粉黛,清脆有力的声音,让人感受到不同的自信与美丽,主动拥抱时代的人,不会被时代抛下。
——是期待,80后向挺,近年吸引回乡的年轻人,见面那天,他穿着那丘村的村服,那是一种对村庄的认同。如今他能用农机翻地、播种,会在大棚里育苗,能用无人机打药。在这座山丘里,他定下了今年要赚20万的新目标。年轻人终于可以不再漂泊,留在家乡也可以过上好生活。
对采访团队来说,每一次采访,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说得真好!无论是在十八洞村,还是竹山村、夯坨村、沙科村、那丘村、国茶村,几路记者采访时,这样的画面随处可见,这样的笑脸随时可见。昔日沉寂的乡村,旅游大巴络绎不绝,自驾车辆纷至沓来,带火了农家乐,也带火了村寨。
是啊,精准扶贫的十年,不光是本次记者们采访的村庄,全国每个村庄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巨变。
十年巨变,一个村庄的繁花簇锦,离不开一群人的耕耘播种,从精准扶贫工作队,到乡村振兴工作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路上,在一场场与泥土的对话中,我们看到有人在坚守,有人在带领,有人在谋划……
正因为如此,春天终将到达。
执笔:杨斌
参与记者:杨怡晴 何青 郭薇灿 刘璇
相关链接
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⑧丨16天“串门”6个村寨 深度聆听湘西故事
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⑦丨永顺那丘村:越过山丘,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源:红网
作者:杨斌 杨怡晴 何青 郭薇灿 刘璇
编辑:秦舷
本文为中国·十八洞英文版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english.18dongcun.cn/content/646755/91/13245288.html